九七年香港回归后,各省与港往来,必须通过港澳办协调。仅有广东省例外,它和香港有一个建制性的合作机制:粤港合作联席会议。
到2004年,例外之外又多了一个更加例外:当年深圳市长李鸿忠访问香港,深圳市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签署了“1+8”协议,共9个合作文件,这个协议甚至建立了深圳相关各局与香港特区相关政府部门的合作机制。
2007年2月,准备竞选第三届香港特首的曾荫权发布其政纲时说,他为香港设计的其中一个方向,是“与深圳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深圳携手打造国际大都会”。评论者指出,这是香港特首在战略层面首次强调与深圳的特殊关系。
香港的学者这两年已热衷于谈论“香港+深圳”: 3000平方公里、2000万人口的世界级大都市,2万亿元人民币的GDP,4000万人次的机场吞吐量,4000万标箱的港口吞吐量,亚洲无可匹敌的金融中心,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全球投资者在中国的最佳选择。
2006年3月,广东省“两会”通过了雄心勃勃的“十一五规划”。2006年4月,香港政务司司长许仕仁发出了“香港可能会被边缘化”的警告,其实陷入边缘化危机的不止是香港,还将有深圳。此后,深港学术界对深港“共建国际大都会”的兴趣陡浓。
在此之前的近30年时间里,双方的合作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是民间或商界自发的往来;一类是政府协调的政策配合或基建设施安排。前者包括:港商在深圳的大规模投资,香港制造业北移深圳,香港居民大量购买深圳房地产自住或投资,港人北上消费和深圳人南下旅游购物;后者包括,双方口岸改革的对接(罗湖口岸延长通关时间,皇岗口岸24小时通关,新口岸的设立,深圳湾口岸一地两检等),人民往来的便利化措施(自由行、国际游客进入深圳72小时免签等)、大型基建设施(深港西部通道、铜鼓航道、深圳河治理、深港地铁对接、穗深港高铁、大亚湾核电站、东深供水工程等)等等,这些合作深圳固然从中受益非浅,香港亦从中受益,制造业的北迁基本未伤及香港的城市竞争力。
现在,不少学者已认识到,深圳是香港的天然盟友,“香港+深圳”如果真正实现城市一体化,将有效地解决香港面临的许多困难。诸如:
其一,大“香港-深圳”地区形成一个统一的本地市场,这个统一过程本身,由于各种要素资源得到更
[1] [2] [3] 下一页